Windows PE环境偏僻功能速查及重要注意事项 深山红叶整理(仅供爱好者交流研究) 说明: ①请按 CTRL+F 打开查找对话框,然后按 CTRL+空格 打开输入法(用 CTRL+SHIFT 切换五笔与拼音),输入关键词后查询。 ②常用软件请在菜单中选择相应的菜单命令。本速查资料仅仅提供偏僻功能的操作速查,以补充系统菜单的不足。 一、常用软件操作 压缩、解压:TotalCommander,CTRL+PageDowm打开压缩包,ALT+F5生成压缩包 目录同步:TotalCommander→命令→同步文件夹 查找/搜索文件:TotalCommander→ALT+F7 或:命令→查找文件 批量重命名:TotalCommander→文件→批量重命名 文件/目录属性修改:TotalCommander→文件→改变属性 合并/分割/拆分/解码/编码文件:TotalCommander→文件→分割文件、合并文件、文件编码、文件解码 命令行/提示符/DOS:在“运行”中输入CMD Linux EXT2/3文件系统访问:TotalCommander中点击工具栏的“网上邻居”按钮并选择Linux驱动器。 网上邻居:TotalCommander中点击工具栏的“网上邻居”按钮。 二、网络相关 FTP下载/上传:TotalCommander,CTRL+F,或“网络”菜单。 三、重大注意事项 ①千万不要在硬盘上的操作系统以休眠模式关机时,使用PE对系统进行各种硬盘维护或修改操作,包括分区调整、文件写入、文件修改、文件删除等一切需要写盘的操作,否则可能导致硬盘Windows系统无法正常引导,或者导致在PE中保存到硬盘中的文件或修改结果全部丢失!如果万一发生上述失误,可试图使用Windows本身的磁盘扫描功能进行修复,部分情况下可找回丢失的文件!这不是PE的问题,而是WindowsXP在休眠关机并恢复后会自动对文件目录表进行恢复所致。 ②一切能够在普通Windows环境下完成的操作就尽量不要在PE中完成,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兼容性与安全性;针对系统较底层的操作如硬盘分区表备份等,因WindowsXP不支持对硬盘的底层直接访问,因此此类操作均建议在DOS下进行。 ③运行PE光盘时,光盘不可中途取出,否则导致系统失去响应。 ④如果使用PE中的刻录功能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刻录机的识别和兼容性问题;二是默认的临时目录为内存虚拟磁盘,因此在刻录大容量数据时最好修改相关软件的设置,将临时ISO存放目录等指向硬盘上有充足空闲空间的分区。另外,对于COMBO用户只有一台刻录机时,实现刻录备份比较困难。但PE只能做到这一步,必要时请另接一只光驱。一个变通解决办法:将 PE 安装到硬盘,然后从硬盘引导 PE 后进行刻录。 ⑤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对硬盘引导信息、用户文档文件夹、收藏夹、电子邮件及实时联络工具的用户数据等进行备份! ⑥如果使用虚拟机测试本光盘映像,则少量功能与真实环境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⑦对于硬盘坏道修复,效率源及Hddreg均有一定效果,但效率源在某些非Intel主板上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因其需要单独引导使用且有一定适用性,在引导菜单中特意保留,大家可结果光盘Tools\HD文件夹中的HDDREG使用以求最好修复效果。 ⑧BIOS 刷新工具因存在许多兼容性问题,所以大家尽量不要使用兼容的刷新程序,而是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主板厂商提供的刷新工具进行刷新(可在www.mydrivers.com查找)! ⑨不建议使用光盘PE系统进行大量的上网操作!虽然本系统已经安装了冲击波病毒补丁,但新病毒层出不穷,即使整合杀毒软件也存在一个只读光盘升级不便问题,因此只在紧急情况下需要上网查找驱动程序或求援等使用!重申一遍:通过光盘PE系统上网是不安全的! ⑩针对没有硬盘无法正常启动光盘PE的解决办法就是: 在CMOS里设置一个假的硬盘。随便找一个IDE,Primary或Secondary的都可以,Master的或Slave都可以,只要不和你的光驱冲突的就行。将里面的参数改为手动,CHS的,然后可以自己随意设置硬盘大小,比如: C*H*S=1024*16*63=528M C*H*S=1024*256*63=8G 然后保存再重启。在检测硬盘时它会说某某硬盘检测失败,底下有一行字,告诉你按F1继续,按DEl进入Cmos设置,那就按F1继续启动好了,光盘PE将可以正常启动了。 四、PE组件替换(大家可更换下述文件或内容实现个性化工具盘) 桌面墙纸:PEXP\system32\nu.bmp 引导菜单背景:EZBOOT\BACK.BMP、BACK.BM1 引导画面:EZBOOT\LOGO.BMP、LOGO.BM1 (以上图片只需换成自己的相同格式的位图文件即可。) 桌面工具栏的剪贴板文本:PEXP\System32\Geov2.reg (修改其中文本) 系统属性的图片及技术支持文本:PEXP\System32\OEMLOG.BMP、OEMLOGO.INI 五、声明 ①光盘中的程序的版权归各自作者拥有;光盘集成界面及本人制作的相关资源归本人所有。 ②本光盘仅用于爱好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不得用于非法及赢利目的! ③对于任何人使用和传播而导致的一切后果,制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最后,感谢微软、Barts、HLK、xiamenatc等绝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