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
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
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
。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
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編輯] 英國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臥兒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
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
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
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 是在1876年後加上去的。)」。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
,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
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e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
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
sor, Indiae Imperator」。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
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